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备份  榜样引领  优秀学子
信息学院2018届最具影响力毕业生——学术影响力:邵金鑫

用创新创业思维去经营人生

     题记:“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同样是邵金鑫同学的座右铭。作为一名工科学生,邵金鑫同学同样认识到了努力的重要性。但是,在每个人有限的努力下,邵金鑫同学很快就认识到了人生选择与精力优化的重要性。邵金鑫同学时时刻刻都将创新创业的思维应用在学习,生活,竞赛与科研等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由一个泯然众人的工科小白成长为了一个受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生。邵金鑫同学相信,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进行创新创业,但如果每个人都愿意去挑战自己,用创新创业思维去规划人生,挑战一些自己认为不可能的事,那么每个人都有可能像他一样,从一个普通人变成自己生活的成功者,实现自己人生的愿望。

邵金鑫,开云手机入口官网-开云(中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14级本科生,现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和多项荣誉称号。除此之外,他积极参与了多项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和本科生各级科技创新计划,共获得国家(国际)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1项,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4项,校级科技竞赛奖项2项,代表奖项有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此外,邵金鑫同学共负责本科生科研项目3项,其中本科生重大科研项目1项(支持经费8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3篇,国际会议论文两篇,其中发表在由IEEE协会自动化、控制与智能系统分会主办的IEEE-CYBER 2016上的国际会议论文荣获最佳会议论文提名奖(Finalist of the Best Conference Paper)。在2017年9月18日,邵金鑫同学更是挑战不可能在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顶级期刊sensors 上发表了第一作者署名论文(SCI一区论文,5年影响因子2.964)。9月19号即从沈阳飞赴名古屋于日本名古屋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活动。大四上学期于名古屋大学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系计算智能方向脑波实验室进行科研学习工作,并代表信息学院全体本科生参评2017年度东北大学第三届校长奖章。

 

想要当学霸,先要确定一个小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规划的做人做事方法

邵金鑫同学现在可以说是令人羡慕的小学霸了,不仅大一期间凭借优异的成绩从机械工程专业转至更为感兴趣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还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继续深造。谁能想到,大一上学期结束,邵金鑫同学的成绩仅在本专业排至50%,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科小白了。据邵金鑫同学自己回忆,那时对于学习并不是不努力,同样是花了很多时间,就是没有动力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常常是6点坐在自习室里,等到9点钟,手机也快玩没电了,就收拾东西回去睡觉,所以成绩一直提不上来。这时邵金鑫同学看到了校园里东北大学大学生学术物理竞赛的横幅,出于对物理的强烈兴趣,邵金鑫义无反顾的报了名,并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这次比赛中证明自己。在强大的内心力量下,邵金鑫同学成功获得了校一等奖。这次经历给了邵金鑫同学极大地信心,邵金鑫同学认识到,只有有了强大的内心目标,做事情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大一下学期,邵金鑫受学校邀请,组队参加了辽宁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的培训,在残酷的淘汰赛制下,邵金鑫同学作为团队的队长,站了出来,为团队制定目标,以强大的执行力推动竞赛的进程,最终,邵金鑫团队作为东北大学第一代表队参加了辽宁省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并且成功斩获一等奖。这次经历对于邵金鑫同学来说十分宝贵,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邵金鑫同学从中总结了,只有在强大的内心力量与合理的目标规划下,做事才可能获得成功,并以此作为自己做事的方法论,受用至今。后来,邵金鑫同学有幸听取了闻邦椿院士对本科生成功学的报告,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一点理解仅仅是闻院士的成功学中非常微小的一点组成部分,后来获得了闻院士的亲笔签名赠书,反复研读,收获无穷,为以后用创新创业思想经营人生打下了基础。

 

一腔热血参与科技竞赛,喜获大奖——最重要的是热情与努力 

大二开始,邵金鑫同学仍对竞赛保持着高度的兴趣,但此时,他不仅只是想用竞赛证明自己,更是要通过科技竞赛,督促自己对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为自己的科研之路打下基础。据邵金鑫同学回忆,当时物理系的程显中老师对自己印象很好,主动提出带邵金鑫同学参加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邵金鑫至今都非常感激。他负责的项目《利用光纤位移传感原理测杨氏模量》获得二等奖,并广受好评。

在此期间,邵金鑫有什么专业上的问题就主动去和本专业光纤传感领域权威赵勇教授交流,受到了赵老师的亲切指导,也为后来加入赵老师的科研团队打下了基础。此外,邵金鑫第一次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得一等奖,用他自己的话讲:“当时是有一股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那种热情,切切实实非常有激情的学习,并且半开玩笑说今年一定要得奖,也不能说是从来都没想得奖,但是确确实实第一次和好朋友参加美赛没想要什么回报,权当是锻炼。坦率说非常辛苦,整整四天基本没睡多少觉,尤其是第四天的通宵,感觉人都快疯了。我记得当时弄完之后正好我大姑大姑父来看我,说咱们一起吃顿饭吧,差点没睡在火锅店里。后来和预计的一样,拿了一等奖,因为当时做完了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良好吧,也以此经常和朋友开玩笑。”但这个“一炮走红”并没有改变邵金鑫同学的生活,邵金鑫同学除了更加树立了信心,更从这次经历中学到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和英文论文写作技巧,竞赛的获奖作为邵金鑫科研路上的“敲门砖”让他收获良多,也为后来的科研训练铺平了道路。

 

初入科研之门,收获最佳会议论文——只要你愿意尝试,本科二年生也能做出好的科研,最重要的是你本身坚强的信念

大二时,邵金鑫同学负责的《基于大规模蓝牙室内定位项目》在贾子熙老师的指导下展开,这是邵金鑫同学首次参加科研。由于项目前期基础较差,未能获得学校资助。这时,都为大二生的团队成员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指导教师经费紧张,连几百元的蓝牙模块都没有条件购买,只能先由计算机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决定是否购买设备进行试验;此项目也没有学长或者老师前期工作的基础,完全需要从想法自行做到实现,每一条代码都要自己独立完成。这时团队里打起了退堂鼓,大家一度担心这个项目是否过于困难,乃至对想法是否可行,到底能不能实现产生了怀疑。这段时间应该是邵金鑫最困难的一段时间,他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最终,邵金鑫站了出来。他率先自费购买了关于蓝牙模块工作原理,机器学习的书籍,并在业余时间带领团队学习,从基础代码一句一句的写起,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神经网络方法实现了关于定位原理的仿真。后来,这部分工作在指导老师的邀请下投递到了在韩国济州岛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中,成功发表。经过这一次白手起家的科研后,邵金鑫意识到,最可怕的敌人,不是没有足够的外部条件,而是自身没有坚强的信念。

同期,邵金鑫同学看到沈阳自动化所招收实习本科生的广告,便马上报了名。凭借之前在各类竞赛中的优异表现,他顺利面试成功,在水下机器人研究室韩志副研究员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习。韩志老师把他分配到了余思泉博士负责的项目《基于声呐图像的水下鱼雷目标提取与自动识别》中,并邀请他每周去参加博士生们的研讨会和学习会。坦率说,对于一个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参加博士生们的计算机视觉与机器学习的学习会无疑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初次学习往往是一句话都听不懂,只能记住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但是邵金鑫并没有放弃,他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反复学习反复琢磨,一遍看不懂,就反复地看,在韩老师给他的2篇英文论文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单词的翻译和对这段话的理解,并定期与余思泉博士讨论。终于,邵金鑫终于可以辅助余思泉博士,做出一点图像处理和支持向量机训练的工作,并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对比试验,而这一部分,也应审稿人的要求加入了论文里。他们共同合作的这篇英文论文最终投递到了由IEEE协会自动化、控制与智能系统分会举办的IEEE-CYBER 2016中,并且由于方法新颖,创新性突出,被推荐为大会候选最佳会议论文,仅有4篇论文在被大会提名并现场做英语报告与答辩。最终这篇论文被当选为最佳会议论文提名奖。

后来,信息学院团委邀请邵金鑫作为指导学长,为新生办一次科研入门知识的辅导与一次小型科技竞赛活动,在会场,他宣讲自己种种科研经历的经验和对科研的理解后,很多新生表示对科研既期盼又带有畏惧,他说:“很多本科生都有一颗参与科研的心,但往往由于未参与过的不自信、初期参与科研畏难的心理,包括对一个未知领域探索能否得到成果的不确定,往往会在重重“困难”下放弃自己的科研之路,请不要说,这不行,我不可能,要勇敢去尝试,只有你尝试过并坚持到最后,你才能体会到,你可以,原来这么简单,说起来这么高上其实我也能做,我也行。”他的经历无疑证明了一点,只要你有一颗参与科研的心并愿意坚持下来,在正确的方法和强大的内心目标下进行努力,无论你在哪个年级,无论学了多少知识,你都有可能做出优秀的成果。成功的秘诀,都在尝试与坚持,只有一往无前虎山行,最终才能拨开云雾见光明。

 

没有学过C语言也能获电赛二等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工科生的学习要理论紧紧抓住实践

大二时,邵金鑫进入了测控技术与仪器的专业,由于大一时在机械学院学习,邵金鑫并没有学过C语言。而C语言和汇编语言作为单片机最为核心的2门语言,都是对语法要求极高的底层编程语言。邵金鑫本以为自己并不会成为一个电子设计的高手,然而,谢植老师在《技术方法与创新实践》课程中的讲解让他受益匪浅。只有踏踏实实的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才可能做出一点实际的应用,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体会到书本的知识与实践的差别,从而不断提高自己。邵金鑫很快从大学的整体规划中意识到,电子设计这道关是他必须迈过去的一道坎,只有掌握了电子设计,才算是成为了一个优秀的测控专业大学生。他决定以谢老师为榜样,踏踏实实的在实践中补齐对C语言知识的欠缺。他参加了电子设计实验室与智能车实验室的数次应用实践。在智能车实验室,他与国家一等奖获得者薛喜地,滕璞俊等人一起工作,制作了摄像头组智能车,并与他们一起学习良多;在电子设计实验室,邵金鑫跟随电子系学生的周末训练一起旁听,并尝试制作声音滤波放大器等基础电子设计实践。

后来,邵金鑫参加了辽宁省电子设计大赛,在杨为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制作的1KG内误差不超过1g的智能电子秤斩获二等奖。应该说,这次完整的电子设计竞赛让邵金鑫收获了经验并树立了信心,在以后的C语言与单片机学习中都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应该说,邵金鑫的编程能力,都是真真切切的来自于实践中的每一点经验,而不是单单来自书本上空洞的知识,这才能使他在高宏亮,王玉涛老师2次要求十分严格的单片机应用课设中都获得了95分,并在各种的课设中都因为实际操作的能力受到老师的称赞。对于控制科学来说,所有的知识都从应用来,要到应用中去,只有抓住了应用,才能真正说学好了控制科学。同样,应用中带来的启发与兴趣反馈给书本的学习,让书本的学习变得更好。邵金鑫认为,工科学生如果抓住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学习中,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千磨万击还坚劲,收获第一篇SCI论文——真正的科研是一个漫长而严谨的学习过程,加入好的团队,脚踏实地的努力,没有什么不可能

大三时,邵金鑫的团队再次参加了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对于他来说,似乎对于科研已经算是入了门,对于这种竞赛,似乎早已不再话下。但是,邵金鑫团队仅获省三等奖。面对科研与竞赛的失利,邵金鑫决定寻找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赵勇教授再次寻求大学生活的建议。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赵勇教授发了邮件,没想到,赵老师很快就给邵金鑫回了短信,并约他谈心。在一个小时的长谈中,赵老师除了给邵金鑫很多的人生规划的建议外,他建议邵金鑫沉下心来,不要光看到眼前的得失,而是要踏踏实实地做真正的科研学习。真正的科研,不像各类竞赛一样短期投入和收效迅速,往往需要长期的努力才会有一点点收获,外人看起来很枯燥,而科研工作者乐在其中。并邀请邵金鑫参与到他的科研团队中进行长期的科研学习与锻炼。

后来邵金鑫同学跟随赵老师团队中的张亚男老师进行对光纤传感领域的深入学习,申报东北大学本科生重大科研项目“基于游标效应的新型光纤氢气传感器研究”获批,支持经费8万元,在此期间邵金鑫非常努力的地大量阅读文献、做计算机仿真与实验,完成了他的一篇第一作者的SCI论文。张亚男老师的高超学术水平与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给邵金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如果没有赵老师和张老师的全力支持与悉心帮助,这篇文章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次论文的写作,投稿,大修,可以说是三删三改。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邵金鑫学到了一篇高质量论文从无到有的全过程。虽然经过了1年多漫长而辛苦的学习,这段经历带给邵金鑫的不止是这一篇论文的收获,更重要的是他的科研能力完全上了一个台阶。加入好的团队,踏踏实实的学习,在长期的努力下,梦想终究会实现。                                             

勇于挑战自己,积极开拓自己的国际视野——名古屋大学之旅

“除了多学专业知识,尽可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外,我更希望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邵金鑫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切切实实这样做的。因此从大二开始,不管多忙,他都会留出时间给英语的学习,并积极准备语言考试。大三时学校选派学生去名古屋大学交流,邵金鑫毫不犹豫报了名,成功被学校选上。名古屋大学是一所非常好的大学,日本公认的前五,世界前百。邵金鑫现在在名古屋大学工学院电气电子信息工程系交流,学院给他分配到了计算理工学研究方向的古桥武教授研究室进行科研学习。这个实验室有4个层级的团队,机器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脑科学,很幸运他在古桥老师最出名的脑科学团队工作。现在邵金鑫做的是脑电信号的处理。由于在国内打下的坚实编程基础,无论是用Python还是MATLAB编程,邵金鑫都如鱼得水,并已经取得了前期的研究成果,希望等到3月份回国的时候,还能够有所收获,不枉此行。

“我将我的这些经历分享给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希望能给他们带来一点启发。科技创新这条路走了快4年了,虽然取得一些小的成果,但也有很艰辛的时候。科技探索永无止境,我要在科研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无怨无悔,希望能为母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希望母校的创新创业事业能越办越好,我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母校的培养,离不开母校的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帮助。祝母校越办越好,信息学院也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还在名古屋大学学习的邵金鑫这样说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科技创新的路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靠的无非就是顽强的毅力,正确的方法,与一点一滴的努力。在这三点的作用下,最终可以获得成功。并且,科技创新的成果,受用一时,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受用一生。如果每个人都能以创新创业思维去经营人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收获人生的成功。

 

东大寄语:邵同学总结了科技创新的三个要素,顽强的毅力,正确的方法,与切切实实一点一滴的努力。东北大学给每一位学子提供了足够高的平台,希望每一位学子都抓住机会,用创新思维规划好大学四年的生活,东北大学相信,未来属于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