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耕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嗣瀛院士

张嗣瀛教授1925 年出生于山东省章丘县,1948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49 年在金华英士大学任教,1950 年到东北工学院任教至今。1978 年晋升为教授,1983 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7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部、省、市劳动模范或特等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8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他早期从事运动稳定性及最优控制的研究,其中有新型的有限时间区间稳定性。曾参加反坦克导弹的研制,解决了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取得突出实效。近期在微分对策的研究中,提出并论证了定性微分对策的极值性质,给出了定性极大值原理,使定量、定性两类问题都统一在极值原理的基础上,形成新体系,并给出一系列应用。在主从对策的研究中,提出惩罚量等新概念及定量计算。近年来提出复杂控制系统对称性及相似性结构研究的新方向。对非线性系统、组合大系统进行了广泛研究,得到系统的规律,即这类结构可使系统降维、分解、化简,并得到简化的控制规律。

张嗣瀛是国内外知名的控制专家。曾在自动控制理论的稳定性理论、复杂控制系统理论等方面,发表论文200 余篇;参加“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和冶金部的奖励;以“微分对策及定性极值原理的研究”等为题的研究成果均获国家教委的奖励,引领一个时代控制技术的发展。其中,对“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研制,成功解决红箭—73 反坦克导弹控制系统的关键问题,成为当时动乱年代,东北大学坚持为国耕耘的一个缩影,为国防科技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研制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由于飞行情况与控制指令不符,导弹无一中靶。1974 到1976 年,张嗣瀛接手了控制系统的研制工作,经过多次试验分析,张嗣瀛认为是控制系统的“俯仰”与“偏航”两通道间存在着交叉耦合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改装后的导弹第一次打靶就取得了三发两中的好成绩。在国家靶场3000 米实际活动坦克正式打靶中,又取得了十发九中的优异成绩,于是这种导弹投入批量生产装备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