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现有在编人员13人,其中9名女同志,4名男同志,负责全院本科及研究生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管理、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基层管理服务工作,多年来秉承着“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理念,力保教学科研顺畅运行,力促改革事业平稳推进。倘若学院是一列高速运行的列车,教学办恰似飞驰的车轮,快速且平稳的运载着师生奔向他们理想的远方。
兢兢业业 耕犁沃土 甘当超负荷工作老黄牛
信息学院现有教师339人,本科生3529人,研究生3369人,从课业组织到学位授予,从科研项目管理到教师考核评价,基础业务工作量相当于全校三分之一,教学办承担着几倍于其他学院同岗位的工作量,且学院近年来不断在科学化管理与人性化服务方面大力推进,教学办也主动开展了多项主管部门要求以外的“自选动作”,超负荷工作成为了每个成员的家常便饭。
为了将工作做到完美,在关键时刻展示我校、我院、我学科最强劲的优势与最突出的成就,每当重要评估或检查之时,同志们常常连续加班到深夜,废寝忘食、甘于奉献;每到年末为了让老师的每一分努力都呈现业绩的收获,同志们不惜牺牲自己与家人孩子共度的休息时间,细数每一个数据,斟酌每一个细节,甘当耕犁沃土的老黄牛。
以人为本 师生为重 提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
一切的管理服务都围绕师生展开,教师、学生是这个校园的生命力,教学办始终注重换位思考,做利于师生成长成才的管理,提供高品质的软环境服务。近年来教学办以“制度建设”和“规范流程”为抓手提升科学化管理,制度并非约束人,而是要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以此达到事半功倍。近三年内出台了20余项规章制度或工作流程,大幅度提升了管理水平,推进了各项事业内涵式发展。
服务师生,以走进服务对象群体为切入点,真正了解师生需求,解决师生困难。面对学生,制作了人手一份的《新生学业规划指南》和《毕业生学业指南》,构筑合理学业生涯;自行研发了网络版四六级报名软件,方便学生报名;面向教师,历次基金申报都全力配合,在教学办眼中学院老师都是“自己家人”,一定要帮助家里人获得更多的立项和更多的资金,教师的成功和喜悦,教学办感同身受。
改革探索 勇于创新 助推校院两级事业发展
教学办拒绝“墨守成规”也拒绝“浮躁冒进”,在校院两级发展目标的引领下,理清现状、稳扎稳打,迈着探索的脚步,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首创性提出并研发“院级学科建设经费管理系统”,管理“211工程”及“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资金高达1.7亿元;努力开展多方国际联合培养项目,推荐优秀学生到国外深造;组建“郎世俊自动化实验班”,构建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树梁计划”的落实;完成自动化、计算机两个专业的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以持续改进之理念重新构建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建立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紧跟研究生教育改革趋势,极大的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
精诚团结 同心协力 打造五星级基层管理团队
教学科研事务虽在具体业务上有所差异,但却有整体系统性,教学办“分工不分家”,业务合作纯熟,团队协作顺畅。学科、科研、教学、国际交流几项职能互为依托、互相支撑,教学办成员也同样精诚合作,尤其在重大整体性工作面前,同心协力,能打胜仗。
人才培养方面,本科与研究生同步实施“质量工程”建设,合作同期完成教师评价与数据整合;历次博导遴选,时间紧、任务重,科研审核、课程审核各司其责,不推诿、不扯皮,揽事揽责不揽功;推免研究生工作,本科推免环节与研究生招生面试环节环环相扣,安排合理,高质高效共同完成任务,连续四年获校“研究生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一级学科评估工作,多业务职能联动,共同完成评估材料的撰写,取得评估好成绩。
团队的能量是无限的,“奉献、高效、兢慎、创新、合作”是教学办为自身定立的五星级标准,列车的车轮只有同步高速旋转才能平稳的前进,在近年的历练中,这支以女性为主队伍以其独有的韧劲,同心协力,努力着,实践着,打造了一个五星级的基层管理团队,得到了学院领导及广大教师的好评,为学校及学院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